企业信用管理

论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

点击率:4439发布日期:2013-07-31文章来源:和讯网

分享到: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中国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发展以及信用风险控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目前情况下,各方对信用评级本质属性的认识仍缺少深入研究。正确理解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对于理解信用评级、构架信用评级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对信用评级行业进行监管以及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信用评级理念都十分重要。根据研究,信用评级的基本属性包括前瞻性(预测未来)、批判性(风险揭示)、艺术性(主观判定)、差异性(非同质化)和时间性(历史检验)五个方面的特性。


前瞻性


信用评级的前瞻性指的是信用评级是对未来的预测,即信用评级不是一种鉴证性的意见表达,而是对被评对象未来信用风险(违约发生可能性及可能的违约损失率)的预测。既然是对未来的预测,是一种前瞻性意见,那么其预测或前瞻性判定的信息基础、假设和逻辑推论过程本身就很难十全十美,其预测的结果可能与实际风险发生偏差,我们把这种偏差称之为“揭示风险的风险”。实际上,在很多时候,这种预测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评级机构头顶时刻高悬“追究法律责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瞻前顾后的评级机构就很难自由地表达其评级观点,而且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官司缠身而遭受覆顶之灾。这在业务初期阶段表现得更加充分,若在评级机构的起步阶段就发生了发债主体的违约等概率事件,而监管部门因为这些概率事件又追究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甚至使其永久退出市场,那么评级机构就丧失了证明其长期的评级表现是值得信赖的机会。因此,基于评级业务内在风险属性和信息传播业的特点,对其前瞻性意见表达方面的法律责任界定和追究要谨慎且适度,尤其在是评级行业发展的初期。


批判性


信用评级的批判性指的是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属性,即信用评级通过对被评对象信用风险的揭示,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信用评级的批判性属性,使得信用评级机构很容易遭受相关方的诟病,并往往成为特殊环境或条件下的“替罪羊”。从债券发行者的角度看,他们一般认为这些风险揭示不利于其债券的发行;在经济下行期,评级机构对相关信用等级的下调,往往会让相关方认为是“搅局”或“落井下石”;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由于一些投资者手中持有某一债券较大的头寸,这些投资者也不希望过早地揭示这些风险。从投资者或其他市场参与者角度看,对于风险事件,有时他们会认为评级机构没有进行风险揭示或评级活动反应迟钝;有时他们会认为风险揭示太快或评级活动反应过度。

 

  我们要认识到正是因为信用评级的批判性属性使得更多投资者避免更大的损失,使得发行主体会采取更为稳健的措施,保持持续的经营和稳健的财务。也正因为如此,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观点可以很好地反映债券及类似证券的内在风险水平,可以降低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从而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进一步讲,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信用评级并不是一个既能揭示风险又能减少市场波动的完美机制。需要认识到信用评级的观点也只是投资者参考的多种信息之一,并不是投资建议,最终还需要投资者自己做出判断,不能过度依赖评级机构。在现阶段,信用评级尽管并不完美,但尚未有更好的机制来取代。


从目前的中国债券市场来看,承销商、发行人、投资者、甚至监管部门都存在风险厌恶的情绪,都对债券信用等级的下调十分敏感。但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大多已经发过债券,未来信用债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将使得更多的低级别债券甚至垃圾债券出现,违约事件的发生将愈发常态化,这就更加需要信用评级机构揭示风险,实时地反映被评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这就需要市场各方正确地认识评级机构的批判性属性,并从根本上接受评级机构的风险揭示功能,这才更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艺术性


信用评级的艺术性指的是信用评级的主观判定属性,即信用评级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基础上综合判断的结果。在定性判断方面更多地体现为分析师和评级机构依据评级方法和经验做出的主观判定。我国有数十万家的企业,已经被评级的发债主体已有数千家,这些被评对象千差万别的风险程度要按“三等九级”进行等级划分,其主观性判定过程是显而易见的。


信用评级的艺术性是基于合理的评级方法和长期的评级经验积累上的主观性判定,即使在数量分析工具不断丰富和现代化的条件下,信用评级的这种艺术性仍不能简单地被纯粹的数理模型所取代。近年来各种计量工具和数据处理方法取得了很快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的数据库系统日益完善,行业内可比较基准的参考数据越来越多,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定量分析仍然不能完全取代分析师和评级机构依据评级经验做出的主观判定。因为这些数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假设本身是一种经验性的主观假设,而且,这些数理模型本身也存在模型风险。因此,我们才认为信用评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最终的定性判定即体现为信用评级的艺术特征。


评级的艺术性属性决定了评级机构对具体发行人或债务工具的评级只代表评级机构自身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无法把这些分析的逻辑、标准通用化,并为其他评级机构所接受。也正是因为信用评级的这一特征,在成熟市场上形成了发行人寻求“双评级”的惯例,某些时候发行人甚至会寻求多家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其目的是向投资者展现不同的评级观点来增强投资者对其信用的确认。


差异性


信用评级的差异性指的是信用评级的非同质化,即信用评级机构之间在评级定义、评级符号、评级方法、评级的逻辑架构等方面会包含评级机构的个性化因素,机构间的评级要素会体现出非同质化特征。


信用评级的基本功能在于揭示被评对象的信用风险。评级人员通过搜集大量信息,对被评对象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做出评价,将判断结果用简单明了的符号(信用级别)表示出来,向级别使用者提供信用风险或相对信用风险的信息。从评级行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评级机构在方法上尚不存在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个被评对象可能因为各自评级思想、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评级观点。然而,差异性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胡编乱造,差异性是以揭示风险为共性的,只是对风险观察的角度及其结论有所差异。这种不同风险观察角度会形成各自的内在逻辑体系,并经过实践为不同的投资者所认可。这也是评级机构自产生一百多年来,经过市场竞争最后形成三大评级机构的原因之一。从揭示风险规律来讲,评级具有共性的特点,但揭示风险的路径差异又给了投资者不同的参考意见,因而这种差异性又能共存。


因此,要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监管思路应着重于加强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独立性,提高评级流程和评级方法的透明度以及信息披露程度,使其评级结果更加公正,更能真实地反映被评对象的信用质量。在监管时应加强对评级程序的合规性检查以及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在执行上的符合程度。而对评级机构而言,彼此之间也应该遵守评级的共同规律,加强风险揭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时间性


信用评级的时间性指的是信用评级的历史检验性,即信用评级的结果需要通过长期历史数据的积累进行事后的统计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需要通过时间来累积。国内目前对评级机构评级质量的检验采用较多的是迁移率检验和利差检验,但这两种方法都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及非市场因素等扰动因素的影响,检验结果的说服力不足。因此,从长远来看,使用违约率检验比较符合对评级机构检验的技术要求,但是目前而言,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违约率数据库,这种检验方式仍需要时间去累积。


在目前的情况下,评级过程中企业信用信息来源除由被评单位提供外,其他的比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以及工商、税务等社会数据还处于监管封闭状态。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并有选择地对信用评级机构开放包含银行信贷信息、工商、税务、外贸、海关等信用信息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并尽量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同时,评级机构也要建立自身的数据库,对被评对象等进行数据积累,通过长时期的数据累积加强对自身评级质量的检验,逐步增强市场公信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新世纪(002280,股吧)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