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活力”为主题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高层研讨会将于10月24日在成都召开,工商行政改革坚持“宽进严管”、营造市场经济发展软环境将是探讨的重大话题。
如何创新、如何监管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成都工商局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创建 “网渔式”市场监管模式、全国首创企业公共信用标准,营造出宜人宜业的市场经济软环境。
成都工商局局长郭晓鸣表示,在推进职能转变中,成都工商局创新改革路径,提升行政效能:一是接轨国际,优化服务,建设“宜业成都”,营造了具有改革和活力的投资环境;二是创新模式,强化监管,建设 “宜人工商”,营造了公平竞争、消费安全、安居乐业的市场环境,以实现成都科学发展中的工商领先目标。
营造“宜业工商”的国际化投资环境
目前成都正处于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为此,成都确立了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工商部门在优化国际化发展环境中责任重大。
为营造“宜业工商”的国际化投资环境,成都工商局建立了“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全面实施“网上电子政务”和 “专人双语服务”,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开辟“绿色快速通道”。
具体措施是,积极推进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引进第三方服务和自身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国际通行的商事登记理念,探索注册业务国际化路径,采取“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提高行政效能,在许可登记程序上实施“一审一核”和“并联审批”,还对外资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全部提供“双语服务”和“网上电子政务”,提供国际化优质服务和投资环境。
目前,戴尔、仁宝等24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发展,使成都的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创造了“成都奇迹”。
营造“宜人成都”的安居创业环境
成都荣获过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财富之城、成功之都。一座安居乐业的城市,必定是创业和就业的热土、高地。
“老百姓创业自由度越高,政府提供创业公共服务越到位,作为经济细胞的中小企业就越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就夯得越实在。”郭晓鸣告诉记者,要立足工商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衣食住行的消费环境、安居乐业的创业环境,在服务中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激发市场活力。
在减少行政审批职能上,成都工商局改革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社区自治经验,在成都高新区进行个体经营社区备案管理试点登记改革,对自雇劳动、无需前置许可、以就业创业为目的的小本经营行为,采取社区登记备案,免于工商登记。这项改革变登记主体监管为经营行为监管,回归依法行政“谁许可、谁监管”法治轨道。
为扶持个体工商户,成都还出台了 《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实施意见》。
此外,成都工商局还制定“12315、天天315”的维权目标,提升菜市场管理水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了农贸市场契约化管理,推行农贸市场合同示范文本和建设市场管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提升老百姓对“菜篮子”的满意度。
营造“网渔模式”的信用经营环境
如何促进工商监管到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郭晓鸣告诉记者,“我们的办法是转变过去‘巡查不检查、履职不尽责,整改不整治’的被动监管模式,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成都市信用分类监管办法》、《成都市企业公共信用等级划分地方标准》为载体,创新建立‘网渔模式’市场监管工作法(即授之以渔的“撒网-拉网-漏网”监管处置工作方法),营造信用经营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打造成都经济升级版。 ”
据了解,全国首创的《成都公共信用标准》是创建信用成都的新举措,将360度扫描企业的信用,以促进企业诚信自律、倡导诚信经营,维护正常市场经营秩序。以信用监管为主要指标的“网渔模式”市场监管的具体做法是:
——建立“撒网式”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构建科学的网格化分类监管体系。充分应用网格化电子监管分类技术,依据《成都市信用分类监管办法》,构建了一、二、三产业的特殊市场主体和一般市场主体,实施A、B、C、D分类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
——建立“拉网式”排查快速处理机制,构建完善的预警反应、应急处置体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三级快速反应、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漏网式”责任倒查追究机制,构建工商职业风险防控预防体系。
郭晓鸣说,成都的领先发展,工商局有着重要职责和任务,工商改革、创新和具体到每一项工作的积极作为,就是为了企业发展得更快,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作者:韩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