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成为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
成都和上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两端,两座城市纷纷展现出对人口的强大吸引力。与常住人口同样超过2000万的的重庆、北京相比,业内专家都认为,上海于成都而言更具标杆与引领性。
由此,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教授赵晓雷,他对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成都,该如何进一步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智慧。
记者:赵院长好,请您从开放发展的角度谈一谈,成都可以向上海学习什么?
赵晓雷:成都成为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说明成都对人口、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是重要的发展条件,不同的人口规模应该有相应的开放水平和发展体量。成都是中国西部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优化城市战略定位顶层设计,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城市战略定位方面,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设计。一是支持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依托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形成新格局;
二是瞄准上海及其他东南沿海一线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升开放能级,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枢纽功能。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协同的营商环境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培育要素高效流动、高效聚合、优化配置的枢纽节点功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记者:就成都来说,应如何设计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枢纽功能的路径?
赵晓雷:可以从3方面进行路径设计。一是提升口岸及通道等级,保障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根据西部内陆地区的区位条件,在进一步提升江海联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等通道等级基础上,重点发展航空口岸及通道,打造更高开放度功能型平台;
二是推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消费、国际会展枢纽平台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建设若干千亿、万亿级交易市场,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贸易型、会展型总部企业,拓展世界级高端商圈,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构建面向全球的投资促进网络,显著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度,将成都打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消费、国际会展门户型中心城市;
三是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区域协同。加快布局一批联动产业项目和高成长性创新链项目,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优质产品和知名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构建以产业链嵌入为纽带的区域双循环产业链及产业示范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率先探索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示范园区。
记者:您是国内自贸区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请问成都应如何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功能,引领成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赵晓雷:2017年3月挂牌的四川自贸试验区在4年发展基础上,应谋划2.0版深化改革方案,通过制度设计进一步扩展自贸试验区制度政策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成都双国际机场有利条件,扩展航空港自贸试验区片区。
随着跨国公司产业链全球化布局转型升级,供应链贸易、电子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高附加值新型业态要依赖于航空货运和物流,特别是对于内陆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及空港自贸区的作用更加重要。四川有很好的空港自贸区发展条件,成都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毗邻泸州片区的云龙机场和宜宾五粮液机场都是改扩建的新机场,具备优良的区位条件。如能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实施扩展自贸试验区航空港片区,大力培育发展航空港自贸区功能,可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通道和平台,更好发挥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功能和内陆门户城市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