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成都市《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举措》解读网上记者会召开。会上,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向进从政策出台背景和主要考虑、主要特点、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据了解,20条政策主要从六个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确保防疫和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加快建立成都市重要医用物资战略储备制度。二是全力支持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协助企业达到复工防疫标准、降低企业用水用能等负担等,助力企业抗疫情谋发展。三是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通过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总量增加利率下降、合理分担金融机构疫情贷款损失、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延期缴纳税款、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四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通过缓缴社保及减轻公积金缴存负担、加强就业适岗技能培训、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服务企业用工需求。五是补齐短板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通过突出重点补齐城市发展短板、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工业企业提能扩产、激励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六是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通过减免中小企业租金、联动激发服务业产业链活力、发布新经济企业能力清单,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
截至2月10日 成都市恢复生产工业企业1603户
据悉,复工复产是节后工作的难点,成都市发改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提前准备,靠前服务企业有序做好防疫复工工作,协调解决防疫、设备、原辅料、人工、资金、运输及用能等困难,达到复工防疫标准的企业已陆续复工。
截至2月10日,成都市恢复生产工业企业1603户,在岗员工21.8万人,复工企业较前一日净增402户,员工净增1.1万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21.8%、在岗员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8%。截至2月9日,全市服务业复工企业3.8万户,在岗员工57.3万人,复工企业较前一日净增3709户,员工净增5025人。
整合资源 确保邮递疫情防控物资通关“零延时”
成都市《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举措》解读网上记者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向进介绍,“既准又快”是对政策制订的要求,也是对政策执行落地的要求。在2月6日第一时间发布政策的同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由专人负责政策执行。
全面开展政策解读宣传,市税务局发布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税费支持政策指引》、市人社局推出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劳动关系“十问十答”、市经信局发布了工业企业复工指南,受到广泛关注。
靠前一步服务企业,市经信局组织6个科研攻关组,整合全市资源开展防疫物资研制生产攻关,市邮政管理局、成都海关确保邮递疫情防控物资通关“零延时”,市贸促会已为2家企业开出首批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
及时打开政策服务窗口,成都燃气集团、成都自来水公司、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了20条政策实施细则,市科技局为疫情防控科技项目开通速审速批“绿色通道”,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政策申报流程即将上线。下一步,将根据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企业反映的新困难,充实完善有关措施,确保城市和经济平稳运行。
加快推进 具有370张床位的公卫中心二期建成完成
“2020年,成都市将推进1000个重点项目建设,涵盖现代经济体系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年度投资4686.87亿元。”向进说。
截至目前,具有370张床位的公卫中心二期建成完工,大运会体育中心及大运村、东安湖改造工程、轨道交通项目等19个项目已开工复工,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国际机场配套工程等项目计划于本月中下旬陆续开工复工。
保证供应 成都率先建立重要生活物资战略储备制度
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向进介绍,重要物资战略储备是城市应急防控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已建立了重要生活物资战略储备制度。
这次疫情发生后,成都市发改委一方面立足当前,抓好防疫应急物资的生产调度,市经信局、市应急局等单位组成15个联合工作组,到应急物资生产企业驻点,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帮助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扩大产能,对按要求增产转产防疫用品的技改设备投资予以50%补助。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加快建立防疫物资战略储备制度,现在成都市发改委正按文件要求,着手起草该项制度,在疫情结束后启动实施。 将应急医用物资纳入城市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和统一调度,定期滚动补充、更新和轮替,进一步提高城市应急保障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