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树立行业诚信标杆

点击率:918发布日期:2013-03-13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成都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荣获成都市5A级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品牌荣誉称号。昨日,本报记者就行业协会如何打造品牌协会以及行业协会的规范健康发展问题,采访了成都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以下简称“成都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黎光成。

  3A级以上

  可优先获得购买服务和政府奖励

  “此次对社会组织进行的评估工作是在市民政局的牵头下,依照分级管理、分类评定、客观公正的原则,首次对我市社会组织进行等级评估。在强大的专家评审团阵容支持下,对首批申报评估的社会组织进行梳理和评审。”黎光成表示,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让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更加规范,逐步整顿机构不健全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将来可能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奖励。”

  发挥5A级协会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我市首次社会组织评估,全市本级仅有4家社会组织获得5A级称号。黎光成说:“这也证明协会在过去的时间里,组织工作和服务效果均获得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据了解,成立于1983年的成都房协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我市知名的社会组织。“现在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后,我们更要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黎光成表示,今后房协将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引领下,与其他同行代表一起,做好政府与企业的纽带,推动成都房地产业和谐发展。

  树立行业诚信标杆

  促进健康发展

  黎光成透露,除了房协一直对企业进行的信用评级工作外,为了让广大消费者在购房时更加放心,清晰明了地选房,接下来,房协还将在业内开展开发企业的销售现场达标授星工作和公信力项目测评。“各开发商的销售现场管理达标以后,我们再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等各种指标,授予销售现场星级和公信力楼盘称号。比如,根据该企业的诚信度、产品质量、销售流程、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衡量,在售楼部挂牌,就像星级宾馆一样,消费者参照星级显示,帮助其作出消费判断。这么做是为了督促各开发企业提升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放心,让销售更阳光。”黎光成表示,该项工作去年就已开始,第一批星级售楼部也将在不久后“出炉亮相”,公信力项目测评也将随后启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成立30年来,成都房协紧扣“为政府服务、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三大宗旨,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沟通市场与百姓的桥梁,带领协会1000余家会员单位,一路风雨兼程,为推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和谐发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成都房协作为房地产业的行业组织,在日常的工作中,着力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当好参谋、助手,提供服务。通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引导企业贯彻执行政府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参与社会发展事务,落实政府宏观调控及其相关政策,与政府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成都房协还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成都市大型房地产展会组织、承办工作,每年举办成都市春、秋两季房交会各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0多届。在办好本地会展的同时,还分别举办或协助主管部门举办了“住在成都”走进重庆、西藏、新疆、上海、香港、西昌、澳门等巡展活动。

  为企业和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是协会一切工作的重心。成都房协是成都房地产企业的温暖大家庭,对企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和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

  除召开大量的政企恳谈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方便企业直接向政府部门反映诉求外,成都房协还开展行业需求共性问题专项调研工作,反映行业的共性诉求。迄今为止,先后完成了关于“一户一表”、“小区地下车库积压”和“影响房价因素分析”等行业共性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并呈送政府作为参考,为促成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贡献了力量,协会也得到了会员企业的拥护。

  同时,为了向会员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商机,成都房协长期组织会员企业参加政府工程建设,参加各类高峰论坛、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赴外地参加土地推介会和投资说明会。成都房协还着力为会员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开展各种房地产专业培训、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及专题讲座等,先后共培训房地产行业各类人员1.2万人次。

  作为成都房地产行业的社会组织,推进房地产行业和谐健康发展是成都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成都房协着力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工作,推动房地产企业诚信经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协会制定的《成都房地产行业诚信自律公约》,着力规范会员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全国首发《企业信用激励(惩戒)通知书》、建立成都房地产企业日常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房地产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每年度坚持开展成都市房地产行业诚信评价暨诚信地产荣誉称号评审和推介工作,树立行业诚信标杆,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购房者理性消费,为推进成都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报记者 陈瑾